浅谈供水企业如何通过降低漏损率提高经济效益
文章探讨了供水企业如何通过降低漏损率来提高经济效益。分析了漏损率产生的原因,包括计量不准确、管网老化、新敷管道存在隐患、公益用水浪费以及偷盗水现象等。提出了降低产销差的措施,例如确保管网设计合理、加强巡查和维护、改进计量设备、规范公益性用水行为等。确保供水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
一、漏损率的形成及原因
(一)计量不准,包括用户终端计量水表和水厂的出 厂水流量计
1.由于不少供水企业往往忽视对流量计的管理,有的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没有流量计,其计量精确度可想而知;其次,对于流量计的精度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加之缺乏严格核验程序和核验设备,致使不能正常运行,甚至有的成为摆设;还有的企业流量计安装时缺乏严格规范,安装管道口径不一,各水厂出厂水水管管材使用的年限及质量不尽相同,管外径和壁厚各异等种种原因,从而造成计量误差。
2.用户水表不准确用户水表应与水费的收取相对应,如果流量不准就会直接影响销售收入。长期以来由于大表安装不规范,部分水表未加装伸缩器,拆装不便及交通工具的落后,只能校 验表芯,未能整表检定,这样,运输、安装时的震动造成 校验后的水表可能再次出现计量误差;同时,部分老城区 居民水表安装管道腐蚀严重,拆换水表势必造成管道断裂 与交纳水表校验费的争议不决,造成小表流量鉴定、校验 基本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用户水表计量准确率很低。
3.水表抄见率偏低由于用户所在环境的复杂,水表被堆压、遮盖现象比较严重,或是水表安装在户内,而用户又不经常在家,影响了水表的抄收。
4.小流量计量损失水量由于历史原因,城区内部分水表口径偏大,但用水量 却很小,出现“大马拉小车”的不匹配现象。用户已发生用水,但水量未达到水表的始动流量,造成水表指针不动, 读数不走,因此造成计量漏损。
5.擅自改变用水性质,有“人情水”存在。
(二)输配水管网陈旧老化,布局不合理,爆管、漏 水,管网漏失十分严重
6~70年代和80年代中,由于多种原因,在这个时期使用了一批技术性能较差些的管材,主要是连续浇铸的灰铸铁管、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和一部分制造质量差的其它管材。这个时期敷设的金属管道的接口, 多数使用比石棉水泥刚性更强的膨胀水泥。同时在部分管道施工中对基础、复土、防护、借转等方面注意不够。因 此出现了一批技术性能不够好的管道。主要表现为,爆管和漏水频率较高,增加了断水机率、漏损率和养护工作量。金属管道管壁腐蚀较严重,尤其内壁,影响管道寿命和供水水质。另外,由于城市供水管网往往与城市下水管道并 行,供水管网渗出的水经下水道排出,暗漏难以发现。
(三)新敷管道存在质量隐患
由于在供水管道安装及维修上的工程管理体制、管理方法、模式和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足等因素,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使部分新敷供水管线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隐患。这样,老管网漏损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新安管线的漏水已有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漏损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
(四)市政、园林、绿化、环卫、消防等公益用水浪 费现象严重
市政园林绿化环卫消防这些属于公益性用水,因供水企业没有执法权,不能进行有序的管理,存在很大随意性, 直接使有城市道路消防栓,搞市政道路施工养化,园林绿 化浇花浇草,环卫道路喷洒,造成自来水10%的流失,给供水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
(五)供水市场不尽规范,用户私自乱接供水管道, 水表倒装等偷、盗水现象时有发生
在居民区窃水行为时有发生,这些是居民因其本身的素质低,自觉管理意识差等问题进行私装管道,表前接水,或是擅自拆装水表,造成水表计量不准,致使有效供水变成无效供水,增加漏损。
二、 降低漏损率控制措施
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供水企业而言,降低漏损率不仅关乎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以下措施是供水企业在降低漏损率方面的重要举措。
①加强漏损监测与检测。供水企业应安装先进的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同时,定期采用声波检测、地面穿透雷达等漏损检测技术,快速准确地发现隐蔽漏点,为及时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②重视管网维护与修复。企业应定期对管网进行巡视检查,发现破损管道立即修复。针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升级,采用耐腐蚀、耐压的新材料,提高管网的使用寿命。→ 老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优先等级分析
③优化压力管理。合理调整供水压力,确保管网运行在适宜的压力范围内,降低因压力过高导致的漏损。通过分区供水和调峰填谷策略,根据用水需求调整供水压力,实现节能降耗。
④利用数据分析与管理。建立完善的SCADA系统,实时收集和分析管网数据,为漏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识别潜在的漏损风险,实现事前预防。
⑤管网设计与规划方面,供水企业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采用合理的管径和管材,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确保管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⑥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在管道安装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规范,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完成后,进行严格的试压和验收,确保无漏点。
⑦提高用水计量精度也是降低漏损率的关键。对大用户和关键节点安装二级计量表,精确计量用水量,及时发现异常。定期校验水表,确保计量准确性。
⑧提升员工素质与公众意识。对员工进行漏损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提高公众对漏损问题的认识,共同参与漏损防控。
总之,供水企业降低漏损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协同作战,创新管理手段,强化技术支撑,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管网漏损率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问题。目前,降低管网漏损率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需要科学管理、措施得当方可有效进行,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降低管网漏损率的工作难度巨大,需要各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合作、创新机制和综合整治,从机制上探求最新型的科学管理办法,才能保证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得到有效控制,减少漏损可以让更多的水资源用于有效供水,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从而增加供水企业的销售量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