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独家资讯 > 正文内容

独家资讯

花都自来水:央地合作 携手书写“水文章”

作者:陈颂宜、曾庆毅 来源:广东水协网 发布时间:2025-03-25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3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区域总部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冯涛率队到广州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开展调研交流活动,就深化双方多领域合作、助力花都管网改造升级进行深度交流。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经理杨熙参加调研。




溯源:珠江动脉里的生命之泉

  在花都水厂综合楼四楼观景台,调研团队俯瞰了这座“花都城市水心脏”。北江水发源于南岭,在古代又被称作是溱水,属于珠江水系,它的源头则是在江西石碣大茅山,尾端和西江相交融,最后汇到珠江,化作千万家庭的“生命之泉”。正是这种源自优质源头活水的天然禀赋,使得花都水厂在处理环节能秉持“做减法不做加法”,实现“节能降耗”与“品质保障”的双重红利。


攻坚:硬核科技破译地质密码


  走进位于花都水厂综合楼二楼集控室,巨型LED屏上跳动的数据揭开了北江引水工程的建设密码。全长26公里的北江引水工程堪称现代版的“水经注”:工程由取水头部、引水隧洞、沉砂池、加压泵站、输水管道,以及输水隧洞等关键结构组成,自取水头部经长约2.8公里的引水隧洞引水至取水泵站进行提水加压,再经过直径3米,长度分别为8.6公里的输水管道和14公里隧洞后,输水至广州北部花都区花都水厂及芙蓉嶂水库。


  施工团队历时1700多个日夜,采用TBM 技术在复杂地质中完成了12条断层带的惊险穿越。同时,运用改良管片钢筋、垫片、特质管片拼装等措施,先后攻克了高强度围岩、小半径转弯、富水地层等难题。此外,为实现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平稳运营,在工程设计之初,就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融入设计工作,搭建“BIM(建筑信息模型)+GIS(传感定位)技术”模型、隧洞安全监测等系统,探索从智慧设计、智慧建造到智慧运营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


革新:全链重塑打开“水价值”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现代水务体系建设及合作展开深度磋商。杨熙系统阐释了花都水厂“从源头到终端”的四大战略维度:



  源头保障:依托北江II类优质水源及芙蓉嶂水库应急备用水源构建起水质保障体系,多措并举保障水质安全,确保出厂水稳定达到甚至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产能跃升:通过首期48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规模的智能化水厂建设,同步规划远期100万立方米每日的供水蓝图,彻底解决花都区的缺水问题。


  管网升级:管网是连接水厂与用户的“生命纽带”,然而,面对过境人口激增至超200万人的现状,以及管网建设年份、主体、材质、标准不一的复杂情况,管网升级迫在眉睫。当前,公司正加速推进管网升级改造,同时聚焦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完善花都北部管网互联互通,如同精密物流网络般让优质北江水精准触达用户。


  终端服务:公司创新“建管服”供水新模式,加速推进二次供水设施的更新升级,确保“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同时,以“水”为媒,延伸水的上下游产业链,从酸、碱性养生水到直饮纯净水,开发多元化产品矩阵,让用水体验从基础保障向品质生活跃升。


  杨熙表示,希望双方通力合作,共同作好“水”文章:在存量资产运营领域,携手开展固定资产盘活工作;同时,聚焦包装水产业,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高端水品牌;针对管网改造升级,利用双方合作优势,改变花都管网建设年份、主体、材质、标准不一等复杂情况,确保优质北江水“引得进来”“散得出去”。他表示,期待通过“央地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的创新范式,既为国有资产注入“活水”,也为城市水网安上“智慧大脑”,更让每处水务设施都成为美好生活的能量站。


共赢:双方携手书写“水文章”

  冯涛高度评价了花都自来水公司在水源保障和供水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并强调央地合作蕴含巨大发展潜力。他表示,中国电建作为“懂水熟电”的综合性特大型中央企业,未来可依托”水-能-城“全产业链优势,聚焦双方合作的契机点,在管网系统规划、水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管网改造升级和包装水生产等领域共同发力,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助力花都构建从“安全供水”到“价值供水”的现代化体系,让每滴水都能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催化剂。


  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党委委员、副经理李秋以及业务拓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活动。

索引号:A-16022 作者:陈颂宜、曾庆毅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自来水有限公司
分享到:
审稿:沈诗岚(编辑) 复核:林桂全(副主任) 发布:陈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