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独家资讯 > 正文内容

独家资讯

花都自来水:一渠清水入花城,全流程科学管控护民生

作者:黄榕、姜萍萍、李梁倩、舒密 来源:广东水协网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2024年7月,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全线通水,清澈的北江水从清远武广高铁北江桥上游约600米处北江左岸,一路欢腾,汇入广州花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北江优质Ⅱ类水源,改写了花都长期主要依赖流溪河水源的历史。


北江泵站取水地


  如今,这项民生工程已平稳运行一年,经花都水厂送往全区“四街六镇”,供水量占全区三分之二。“花都水厂启用后,刷牙洗脸、煮饭泡茶的时候觉得水味更清甜了。”家住花城街道的杨阿姨道出了许多市民的直观感受。这种变化既得益于北江水体流动性强、自净能力突出、流域工业污染少的天然优势,更离不开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全链条可追溯、全过程可管控”水质管理体系的全程守护。


源头防控:实时预警与应急保障


  在北江原水泵站,24小时运转的在线监测仪表,清晰地显示着pH值、浊度、氨氮等关键指标的实时检测结果。“我们每两小时人工检测一次臭和味、浊度等指标,数据同步传输到花都水厂调度中心。”泵站运行人员介绍。而夏日供水高峰期,公司更是提前开展混凝试验,以便在暴雨频发、地表水源藻类增多等突发情况下,指导原水泵站立即启动应急投加系统,在取水阶段提前投加粉末活性炭、消毒剂等应急处理剂,为花都水厂争取处置时间,形成“取水+制水”双重防线,以应对水源突发污染,力保出厂水水质万无一失。


北江泵站中控室


  同时,公司采用“查、测、溯”三位一体水源监控模式,将监测范围延伸至各水厂入水口及周边区域,通过动态巡查、实时监测与污染溯源,每天对水源水进行不少于《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要求的9个项目检测,每月对水源水检测41项,半年检测76项,精准防控水源风险。并加快实施芙蓉嶂应急取水泵站建设工程,在北江水源发生突发应急事件等极端情况下,建成后可作为应急水源保障花都区15天正常供水。


水厂精控:智慧运维与三级检验


  制水环节是安全链条的核心。针对北江水源浊度季节性波动的特点,花都水厂絮凝沉淀池在建设阶段便已融入“平急两用”设计理念,通过阀门灵活控制进出水流,实现单池独立运行与多池互联互通、互为备用的运行机制,使水厂在遭遇原水浊度骤升或突发污染时,仍能为区域供水安全筑起“韧性屏障”。


花都水厂厂区


  花都水厂配备3000多个智能感知终端,搭建高度集约的智慧管控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重巡检,全方位守护“每一滴水”的安全。同时,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厂水三级检验制度,通过24小时“人工+在线”高频监测机制,构建从原水进厂到自来水出厂的全流程监控体系,确保出厂水关键指标优于国家标准。目前,制水工艺各环节共配备65套在线水质监测仪表,覆盖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关键工艺节点,可实时捕捉pH值、浊度、余氯等指标波动,为工艺调整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公司水质检测部门严格执行“日检11项、月检43项、半年检测97项”的频次,花都水厂投产以来累计完成水样检测超1.7万项次,出厂水综合合格率连续保持100%。“每次记录数据,我都会多核对两遍——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字符,每个小数点都连着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水质检测员边说边用指尖轻点记录表上的检测值。随着公司水质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今后检测种类也将越来越全面。接下来将持续加大制水工艺与设备的研发投入,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处理工艺、应急处理技术及一体化处理设备等试验研究,重点探索绿色低碳路径,为应急响应、水质升级、节能降耗及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改造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水质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水质检验


管网联控:网格监测与精细管理


  出厂水质达标只是供水安全的起点,如何让合格的自来水安全流进千家万户的水龙头,管网输送环节至关重要。公司通过智慧化升级与精细化管理,为水质安全筑牢“地下防线”。


管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运用GIS地图对管网进行检测


  在管网监测领域,公司以“一张网、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花都划分为42个供水网格,布设192个水质监测点,形成“人工+在线”的立体监测网络。其中在线监测设备可实时采集浊度、游离氯、pH值、水温等关键指标,通过平均一分钟一次的高频检测,数据即时传输至公司综合管理平台采集系统,实现管网水质变化的动态追踪与精准预警。


  针对老旧管网这一民生痛点,公司按照“先急后缓、分类施策”原则,逐步推动管网焕新计划。优先对超期服役、材质落后、爆漏风险高、水质易受二次污染的管段实施更新。以花东镇金谷南路、炭步镇繁华路为例,公司自筹投入约4300万元,将5.3公里高危管线更换为球墨铸铁管和钢管,加装电子流量计、智能消火栓等智慧化设备,实现管网承压与密封性能“双提升”,彻底消除“跑冒滴漏”隐患。


 终端智控:设施升级与透明监管


  二次供水设施是居民终端水质的关键影响因素。近年来,公司大力倡导和推广“建管服”供水新模式,在“截断增量、压降存量”上,双管齐下,通过“建立建设标准、打造智慧泵房、搭建智慧平台、推行智慧服务”等四大载体,投入专项资金,更换不锈钢管网、配置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行24小时远程监控,累计惠及新建小区、安置区、微改造项目、老旧小区共81个,服务民众超3万户,确保终端供水设施运行良好、水质清澈洁净、水压稳定可靠。与此同时,公司自建队伍,累计承接352个二次供水水池定期清洗保洁工作,对全区1105个供水单元进行每半年一次水质巡查检测,且每年完成一次覆盖所有供水单元的水质抽查工作,及时掌握终端水质状况,确保让广大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优质水。


云羚数字园管道直饮水项目


  为实现高品质供水目标,公司正在云羚数字园、雅图花园等区域打造“阳光机房”,实时监测关键水质参数,试点推行管道直饮水项目,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安全的用水体验。同时,为切实提升市民群众对饮用水安全的知情权与信任感,公司通过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定期公示水质信息及出厂水43项常规检测情况(涵盖浊度、臭和味等感官指标);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花都供水服务集市”和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为民众咨询的水质问题答疑科普。


  从北江碧波到万家清泉,公司正以未雨绸缪的态度守护水脉,将食品行业成熟的风险防控逻辑移植到饮用水安全领域,开展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调研,通过科学化、结构化、预防性的风险管控,系统性解决传统水质管理中的被动响应缺陷,避免被动应对水质事故的代价。


  未来,公司将持续将水质安全防线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底线,以更智慧的预警机制、更精细的工艺控制、更全面的终端覆盖,为花都供水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清流,稳稳地守护千家万户“水杯子”里的安全感。

索引号:A-16433 作者:黄榕、姜萍萍、李梁倩、舒密(摄影:曾庆毅)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自来水有限公司
分享到:
审稿:沈诗岚(编辑) 复核:林桂全(副主任) 发布:陈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