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膜变废为宝脱氮降碳创佳绩,珠海水控集团产学研协同破解水处理行业难题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珠海水控集团联合中山大学研发的废旧膜资源化利用、节约碳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项将废弃MBR膜转化为高效脱氮装置的技术,不仅解决了行业固废处置难题,更使污水处理碳源消耗降低30%。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是市政污水处理主流工艺,当前主流MBR系统采用内衬增强型PVDF中空纤维复合膜,但废弃PVDF膜难降解、污水厂低碳氮比两大难题,长期制约水处理行业发展。珠海水控集团直面挑战,与中山大学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成功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面对废弃膜处置和低碳氮比两大行业痛点,珠海水控集团主动作为。前期,珠海水控集团围绕MBR膜污染开展文献调研、现场采样与实验探究,明确膜污染原因及废旧膜可再生性;合作中,珠海水控集团提供应用场景、试验场地、研发资金等支持,与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开展“基于废旧中空纤维膜强化污水反硝化的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获中山大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立项经费98万元支持。
双方合作成效斐然。科研团队构建“水解菌-分离膜-回流污泥”生物隔离器,使总氮脱除效率提升超50%;创新研发基于废废旧中空纤维膜的新型反硝化生物膜技术,中试阶段实现外加碳源用量减少30%,推动废旧膜资源化利用。项目产出关键单元技术3种、集成技术模式2套,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出版学术专著1部,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合作开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校企合作”新模式,搭建“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平台,形成“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反哺生产”的良性循环。其构建的三级验证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从传统水务运营商向环保技术服务提供商转型,实现环境减污降碳、经济降本增收、技术迭代升级的多重价值,也为国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可持续竞争力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