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里的“排水尖兵”!
——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三载防汛体系升级记
城市是生命体,也是有机体,其“血脉”的畅通与“肌体”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威胁民生福祉的突出问题。如何答好城市防汛这道“必答题”,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广东中山,地处珠江口西岸,河网密布,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多发。自2023年起,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公用排水公司”)接棒中山市中心城区防汛任务。三年来,面对超2800公里管网、57座排水泵站和上百处易涝点的复杂局面,中山公用排水公司以体系筑基、科技赋能、创新破局,推动防汛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从人海战术向数据决策的深刻变革,探索出一条城市中心城区防汛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锻造“治水排头兵”
在应对城市防汛排涝的严峻考验中,中山公用排水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治水为民”为核心理念,系统打造“治水排头兵”党建品牌,构建起以“一个品牌矩阵、双轮驱动融合、三支队伍协同”为核心的“123”工作体系。其中,“红黄绿”三色矩阵作为品牌的核心载体,在防汛实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色管家”立足统筹引领,强化理论武装与治水规划,牵头制定防汛预案、优化调度机制,筑牢组织根基与责任体系;“黄色先锋”聚焦应急抢险,在管网疏通、强排救援等关键任务中冲锋在前,全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保障城市运行秩序;“绿色卫士”着眼长效治理,常态化开展管网巡查、清障养护、环保宣传与水环境维护,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夯实防汛设施基础。三支队伍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形成了“预防—抢险—维护”的全链条防汛机制。通过这一立体化价值矩阵,党组织成功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锻造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专业化防汛队伍,为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链条防汛“硬体系”
在“治水排头兵”党建品牌的引领下,中山公用排水公司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制度建设、队伍培养、装备升级和隐患治理,形成“防、抗、救”相结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防汛硬实力。
制度先行,从“经验管理”到“科学预案”。 接管初期,面对历史遗留的复杂底数,公司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推动防汛预案完成从基础框架到涵盖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布防点位、响应流程、后勤保障等完备体系的多轮迭代。更重要的是,针对易涝区域建立提级管理机制,将责任压实到岗、到人。这套科学化、精细化的预案体系,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使防汛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预案”的质的飞跃。
精兵强将,从“应急拼凑”到“专业常备”。 队伍是核心战斗力。中山公用排水公司着力推动队伍建设实现从“应急拼凑”到“专业常备”的转型。公司建立“平战结合、战训一体”的训练模式,通过“日常训练+联合演练”,累计开展实操训练超百次,内容涵盖设备操作、应急抢修、协同作战等多个科目。同时,优化人员结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专业化防汛队伍。2025年,面对台风增多、预警延长的严峻形势,队伍连续作战超12小时的次数从2024年的2次激增至10次,最长一次坚守30小时,展现了极强的专业素养和战斗韧性。

利器升级,从“传统装备”到“智能矩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年来,中山公用排水公司的装备保障迎来跨越式升级。防汛抢险车辆从2023年的88辆增至2025年的107辆,其中关键的清洗吸污车从10辆翻倍至20辆,排水抢险车从16辆增至24辆。更具突破性的是,排涝设备向智能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新增8台机器人方舱(含移动抽排机器人+高扬程水泵),搭配18台下吸式永磁泵、6台潜水电泵、3台液压泵,形成了一个立体化、多功能的智能排涝矩阵。总抽排能力从接管初期的2.8万m³/h跃升至3.334万m³/h,提升19.07%,为应对极端暴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闭环管理,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 中山公用排水公司将全周期闭环管理理念贯穿防汛全过程,严格执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流程。汛前,全面开展泵闸调试、管网清疏与安全检查,三年间累计开展超300场次隐患排查,整改问题超400项,将大量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汛中,以网格化巡防确保积水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汛后,持续抽排积水、清疏边井,并对泵闸站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形成“防控—处置—复盘—改进”的完整闭环。2023年至2025年,公司累计清疏管网超9800万公里、雨水边井超52.9万座次,用“绣花功夫”保障了城市“血脉”的畅通。
三、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智慧防汛“新引擎”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汛情,传统的人海战术已难以为继。中山公用排水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防汛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了“智慧防汛”新引擎。
建设“防汛大脑”,实现从“人防”到“数防”的范式转变。 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完成了从基础数据整合到“防汛大脑”的华丽蝶变。该平台如同一个智慧中枢,实时接入气象数据、城市道路监控画面、中心城区67座泵闸站运行数据,以及分布在城区雨污水管网的376个液位计及主次干道101个电子水尺监测数据。通过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水情、发出预警,结合车辆定位调度就近抢险,让抢险应急响应提速50%;可视化呈现数据并远程操控泵站、闸门,提升排水系统运行效率30%;其雨水管网模型能模拟不同降雨情境,预判风险,为规划与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了“数据决策”替代“经验判断”,让防汛指挥更高效、更精准。
赋能“精准作战”,彰显科技防汛的实战价值。 在台风“桦加沙”过境期间,智慧排水平台大显神威。工作人员通过平台远程操控泵闸开启与关闭,以“自动化运行+远程精准管控”的模式高效排涝,总抽排量超390万立方米,配合现场移动排涝设备抽排1.78万立方米。与2023年同类台风“苏拉”相比,积水消退效率提升61%,这背后是科技赋能带来的巨大效能提升。此外,2025年新增的机器人方舱,可在积水过深、环境危险等场景下替代人工作业,不仅提高了抢险效率,更极大保障了一线人员的安全。
攻坚“智慧管控”,破解设施运维的重大难题。 随着城市发展,智能截污闸等设施日益增多,其运维管理成为新的挑战。2025年,公司新增接收大量带问题移交的智能截污闸后,团队没有被动应付,而是主动作为,通过提前对140座智能截污闸进行逐一调试、优化联动机制,在设施管控范围倍增的情况下,仅新增个别积水点,成功守住安全底线,展现了运用科技手段破解复杂治理难题的卓越能力。


三年来,公司始终以国企担当扛起防汛重任,累计启动应急响应132次,投入抢险人员超4.6万人次、防汛抢险车辆超8000台次,排洪量超1.04亿立方米,成功迎战台风“泰利”“苏拉”“桦加沙”等数十次强降雨灾害。在重要活动保障中,队伍提前布防、全程值守,确保中高考、公务员考试、龙舟比赛、全运会等场景周边排水安全。

风雨兼程,初心不改。中山公用排水公司的三年,是攻坚克难的三年,也是创新蝶变的三年。面对未来更长远的挑战,中山排水人将继续绷紧防汛之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化创新应用,完善治理体系,以更优的体系、更强的能力、更实的担当,守护中山城市安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