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行业动态

无锡启用深井解决饮水危机

作者:杜娟、叶卡斯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7-06-04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据新华社电 无锡市副市长吴建选在6月1日召开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污染暨蓝藻治理工作现场会上透露,6月份无锡市自来水水费将实行半价收取。5月29日,无锡市因太湖蓝藻暴发,造成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恶化,城区大量居民家中自来水发臭,难以饮用,居民们做饭、洗漱只能临时去买纯净水、矿泉水替代。半价收水费,正是对居民的一种补偿。
  此外,为应对因太湖蓝藻暴发带来的市民用水危机,无锡市政府决定,在保证纯净水市场正常供应的同时,经过法定程序,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

  本报讯 经过30个小时不停试验与调试,无锡污染水源紧急处理新工艺获得成功。建设部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昨晚宣布:从今日起,无锡市民可以大胆使用自来水用于洗衣、清洁等生活用途,但因管网、水箱等污染残留尚未清除,自来水仍然不适于饮用,何时可以饮用尚待卫生部门正式检验合格以后。

  高锰酸钾+活性炭去嗅

  张教授是在晚上8时召开的“太湖蓝藻治理应急指挥部全体成员第三次会议”上宣布该消息的。据介绍,无锡采用的净化方案是:在受污染的取水口投下高锰酸钾氧化剂,由于从取水口到水处理厂管线长约7公里,源水在其中停留约2~4小时,有充足时间进行去污处理。源水到达水厂后,再投入粉末活性炭进行处理,同时去掉残留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试验中,经过如此处理的自来水,常温下已经没有异味,若加热至65摄氏度以上,则还有轻微味道。

  张教授称,按照该处理方案,昨日上午5时,已经在小湾里和南泉取水口投下了高锰酸钾氧化剂,6时起在中桥和雪浪净水厂蓄凝池中投放粉末活性炭。由于从水源地到水厂水流需2~4小时,在水厂的处理过程也需4小时以上,因此无锡市民约到2日,才可以比较正常地用上按新方法处理过的自来水。

  家庭自来水尚不能饮用

  对于自来水恶臭的原因,张教授解释说,自来水的这种腥臭味,学术上叫“嗅味”。这是由于近期天气炎热,降水偏少,太湖水位下降明显,导致蓝藻疯长,使太湖水中溶解氧含量剧降,水中致嗅物(微生物、藻类尸体等)大量增加导致的。

  无锡市卫生局有关人士在会议上称,根据昨日下午的水质检验结果,经过新工艺处理过的水厂水,已经达到国家居民饮用水的标准,但由于管网、水箱等污染残留的原因,在居民家庭里检验的自来水结果尚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仍是氨氮超标以及嗅味,但超标幅度已大为降低。

  另据无锡市经贸委透露,5月31日无锡组织了9万箱、1日组织了9~10万纯净水供应市场,保证了纯净水随到随买。而据统计,昨日,无锡市区超市、卖场纯净水销量下降了45%,市民恐慌性抢水情况不再。今日政府仍保证了10万箱的纯净水供应,加上库存还有10万箱,无锡市居民饮用水供应完全可以得到保证。

  市区瓶装水供应充足

  记者昨天在无锡市区看到,纯净水、矿泉水供应还算充足,不管超市还是街边小士多,都有足够的瓶装水供应。不过桶装水的价格大大上涨,平时卖9元一桶的水现在要卖到35元。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已经清澈,但有浓重的漂白粉味,如果凑近鼻子闻,可以嗅到水中仍有明显的腥臭味。

  在南泉水厂取水口看到,取水区域呈现出一定的蓝绿色,但颜色不算太明显,湖面上漂着一些蓝藻,但也不算太多。附近的一个村民告诉记者,气压低的时候,蓝藻都沉到水面下,所以水面上不大看得出来,但水体已经被污染了。不过与前一天比起来,他说,水质看起来已经算好一些了。临离开的时候,记者试了一下水厂里的自来水,与市区一样飘着腥臭味。

  (辛辛)   

  “无锡水污染”事件簿

  6月1日,来自环保、卫生等部门的监测数据证实:无锡饮用水源的溶解氧指标已明显回升,自来水出厂水质已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6月1日凌晨4时,从北京赶来的清华大学专家组经彻夜攻关,在自来水“实验室除嗅”上获得突破。今起市民可以大胆使用自来水。

  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有关部门在太湖地区人工增雨,缓解太湖蓝藻灾情。

  5月30日起,水利部相继调引1.9亿吨长江清水注入太湖,改善水质。环保总局调查组赴无锡调查太湖污染。


  无锡部分高校停课

  本报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5月31日上午,记者在赶往水厂采访的路上经过无锡南洋学院,遇到数百名学生拿着行李陆续走出校园。记者询问后得知,该校今天上午刚刚通知停课,暂定到周日,具体时间学校网站会通知。南洋学院信息系的陈明祥说,他5月29日感觉到自来水发出臭味儿,吃饭、洗澡等非常不方便,食堂里的饭也不敢吃,只能吃点面包之类的方便食品。他家在苏州,学校一宣布停课就立即收拾行李回家。

  几名大二女生告诉记者,女生的生活更加不方便,由于不愿意到学校的浴室洗澡,很多同学只能擦擦身子将就一下,有些受不了的就用纯净水洗澡、洗头。有一名女生仅这几天洗头就用掉了6桶4升装的纯净水。有意思的是,不少同学都特意装了一瓶自来水,准备带回家给家里人闻闻。

  记者了解到,无锡规模最大的高校江南大学目前还没有停课,学校分别在5月30日和31日通过学校网站发布消息,该校后勤集团已经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下属的饮食、物业、宿舍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对同学们的解释工作,消除同学们的心理恐慌;各食堂将用纯净水煮饭烧菜,并加强食品卫生监控,保证食品卫生;饮品公司将加班加点,扩大生产能力,保证学校师生基本生活饮水;商贸公司正加紧向外调配瓶装纯净水,以尽量满足学校超市的水供应。昨天,学校又购进了30吨纯净水,能保障食堂饭菜用水的基本需要。

  广州发生蓝藻

  污染可能性不大

  本报讯 (记者杜娟、叶卡斯)太湖发生的蓝藻污染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昨日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广州珠江河段发生蓝藻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市民无需为饮用水问题担心。

  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梁金全告诉记者,一般蓝藻、绿藻等污染多在湖泊发生,原因是氮、磷含量过高,导致水质富营养化,而在江河流域发生藻类污染的情况比较少见。梁金全说:“几年前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研究,发现珠江河段的氮、磷含量都不高,比例还达不到容易引发藻类污染爆发的条件。”

  据悉,目前广州在城市的东南西北部分布有不同水源的七大主要水厂,任何单一水源水的污染一般不会影响到城市供水。另外,各大水源水如西江、北江的水流速较快,不利蓝藻生长。

  广州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处处长林少礼告诉记者,广州境内的水源历史上“还没听说有出现过蓝藻”,在一些河道里曾出现过水浮莲疯长的情况,但没对市民生活造成影响。


  相关链接

  “一江”“二河”“三湖”污染加重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发布今年第一季度环境质量状况时说,2007年第一季度松花江支流、淮河干支流、海河干流及“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加重,主要污染物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总体属轻度污染;

  ●黄河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中度污染;

  ●珠江干流、支流水质为良;

  ●松花江干流中度污染,水质较去年同期恶化,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淮河干流、支流重度污染,水质变差;

  ●海河干流重度污染,主要支流水质有所好转;

  ●“三湖”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


  专家简介

  多年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信息公开。1999年,他编著的《中国水危机》成为中国第一本关于对环境采取行动的书籍。2006年5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2006年6月,马军组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建立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网络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图中显示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如今水污染地图已标注了超过5500家污染企业。2006年底,马军被评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对话马军

  无锡“水污染”:

  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

  本报讯 昨天,著名环保专家马军(见上图)就无锡水污染事件接受了记者专访,他指出无锡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一场生态灾害。

  马军指着水污染地图说,“如今的太湖周围遍布着污染企业,太湖边上的农垦用地撒满了农药化肥,过度捕鱼,多方面的人为因素,让太湖的污染速度每天都在赶超治理速度,所以太湖水污染事件并非偶然。”

  记者:为什么蓝藻污染危机会在太湖出现?

  马军:太湖发生蓝藻污染,引发居民饮水问题,这在当地并非第一次。虽然存在气温高,水位低,降水少、水土中间营养物质多及富营养化程度高等外部原因,但太湖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太湖外部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污染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在气候条件外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太湖蓝藻爆发。

  记者:面对太湖污染事件,短期应该如何应对危机,长期应该如何治理?

  马军:向长江调水,加强引江济太的调度缓解无锡供水危机的紧迫应对策略,但最终还是要注重长期治理。长期污染治理,首先从污染企业绝对达标排放,信息公开,这是最基本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严格执行环境法规。

  记者:反思蓝藻危机,给人们以什么警示作用?

  马军:中国的北方曾经经历了松花江事件,在无锡也出现自来水荒事件,这些情况是由水质造成破坏,带来的供水危机,中国面临资源型的缺水,但是同样严峻的,一直不够的是水质型的缺水,这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是人为造成,但也是可以解决,我们必须有这种紧迫感,否则有限清水资源会被滚滚污染破坏。反思中国的发展,当我们在做世界工厂时,我们担心会不会成为世界的垃圾场,这是一个很严峻也很现实的话题,因为中国再也没有自然的资本,和环境容量来承受这样的污染打击。

  (柳云)

分享到:
发布:曾相宜
下一篇:《水文条例》昨起施行[ 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