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大省,避不开缺水尴尬
●珠三角发达地区用水保障问题。深圳、广州、东莞等主要城市事实上都已成为缺水城市,这些城市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如何保障?有怎样的全盘解决方案?
●粤北山区水源保护问题。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等主要山区,最近几年的初步工业化是否对水源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省内(主要是北江、东江、韩江流域)与省际(主要是西江)的上下游水权分配市场化问题。广东是否可以步华北地区之后,启动水权改革?
●各水系及近海海洋水污染问题。珠江三大水系和韩江水系的环保现状怎么样?珠江口、大鹏湾、大亚湾、雷州湾等主要近海的海水质量情况如何?
——摘自《岭南十拍·南粤十一问》
水源大省, 避不开缺水尴尬
深圳的干旱已经持续半年之久。和深圳水源性缺水不同,经济规模庞大的广州、东莞等城市,虽然取水比深圳更方便和直接,却也依然面临用水紧张的尴尬局面。
由于珠江三角洲及粤东等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种种迹象已表明除深圳这样水源性缺水外,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已经出现。这对于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大省,确实感觉尴尬而又难以置信。
根据统计,一方面是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另一方面则是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此外,广东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并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而枯水期易出现旱情。
另外,整个珠三角用水还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
引起水源不足的因素,除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口规模庞大需求量大外,一个最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水源的污染。有水利专家感慨地说,在珠三角流域,几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被污染的河流了。污染的根源在于各大城市追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大量工业废气、污水肆意排放埋下的隐患。有专家指出,如果不改变唯GDP至上的观念,污染就无法根治,缺水就不可避免。
水资源大省缘何缺水
大量人口聚集和污染是主因,如果解决不好问题会更严重
从去年10月份起,深圳的旱情已经初显,并一直维持至今。
去年入汛以来,深圳市气候异常,总体呈现“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明显偏少”的特点。深圳市三防办一位负责人说,进入汛期以来,深圳连续和几个台风擦肩而过,在庆幸台风没直接横扫深圳的同时,却让深圳高兴不起来。因为擦肩而过的台风,并没有为深圳带来多少雨水,水库“喝不饱”的情况今年非常明显。
深圳的缺水,只是整个珠三角城市的一个缩影。
和深圳水源性缺水不同,经济规模都庞大的广州、东莞等城市,虽然取水比深圳更方便和直接,却也依然面临用水紧张的尴尬局面。由于珠江三角洲及粤东等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种种迹象已表明除深圳这样水源性缺水外,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已经出现。这对于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大省,确实感觉尴尬而又难以置信。
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表面上看在全国属比较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亿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资源总量为2361亿立方米;流经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别为708.4亿立方米、144.3亿立方米、134.4亿立方米和86.1亿立方米。
“广东和北方完全不一样,广东降雨丰富,水源性缺水基本是不存在的,连深圳这样个别水源性缺水城市都总体供应充足。但我们也得反思一下到底广东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城市污水排海排江技术研究会会长何强说,根据最新的统计,广东有9600多万人口,这么多人口积聚当然缺水,加上污染等原因,如果解决不好,其实广东缺水还会更严重。
根据统计,一方面是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另一方面则是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此外,广东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而枯水期易出现旱情。
另外,整个珠三角用水还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上。比如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量激增,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粤北山区调蓄能力相对较强,但需水量相对较小,水资源未充分利用;东江流域和雷州半岛资源性缺水严重;西江水量丰富,但利用率低,利用率仅为1.5%;农村供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自来水普及率仅为73.8%,大部分地区缺少备用应急水源。
“南国少女”的隐痛
专家感慨,珠三角流域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引起水源不足的因素,除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口规模庞大需求量大外,一个最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水源的污染。有水利专家感慨地说,在珠三角流域,几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被污染的河流了。
污染,成为被水利界赞为“南国少女”的珠江承受的隐痛。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等四个水系组成。西北两江和东江分别在广东省三水市思贤滘和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流经河道纵横的网河区后,再分由八大入海口倾注南海,是为珠江独特的“三江汇集,八口分流”水系特征。
随着珠三角近30年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也随之渐渐侵蚀着这些河流的健康肌体。此外,部分水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李粤安曾首次透露,广东有20多座大型水库,已经确认发现了蓝藻。
“广东出现蓝藻,如果真的暴发,速度和危害可能会更大,因为广东相对江苏来说,温度高,日照强,都非常适合蓝藻生长。”他说。
根据广东省最新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数据表明,目前广东全省主要江河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仅为57.6%,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2%,大中城市河段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恢复能力不足。
受到波及的不仅仅是珠江。自2001年发布《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来,珠江口海域已经连续六年被列为“严重污染区域”;2006年的监测结果更表明,海洋污染范围呈扩大趋势。而与20年前相比,广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早已从当初的33%-40%上升到近年的70%左右。
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城市之间乃至省份之间的界河治污已成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何强等专家的担心并不是没有理由。他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上游的污染,不仅仅给上游造成伤害,同时还会再次伤害下游的城市,更担心的是观念无法转变。因为上游那些相对后发展的城市,很有可能重走下游部分城市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陷入此怪圈当中。
“治污”或许是今后几十年整个珠三角的关键词。如今包括深圳等经济发展堪称“奇迹”的城市,能做的就是掉过头来再去治理,走进了一些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中。走进了这个怪圈,付出的代价也就不可小窥。比如那条被严重污染的深莞界河——茅洲河,光深圳这一边就计划要用56亿元来治理,东莞花多少钱治还不得而知。这对于全长只有42.6公里的河流来说,在百姓眼里花费近乎是天文数字,尽管其治理的是整个河流域,并且还包括了城市建设等工程项目在内。
去年专为这条河流提过议案的深圳市人代表刘少雄说,由于政府已经出台了方案,拿出了56亿元来治理,今年召开的市两会上,他不准备再提类似的议案了。
可是在深圳市水务局局长蒋尊玉等人内心却最清楚,先污染一条河流再去治理的代价是多大,这还不仅仅是涉及钱的问题。由于茅洲河是一条界河,涉及到两个城市,这多少也影响了治理的进度,两市虽然已经就如何治理茅洲河进行了沟通,但深圳市甚至包括蒋尊玉本人,曾经都恳请视察过该河流的省人大代表能到省里呼吁此事,希望省政府出面协调共同治理问题,能让治理的进展更快更顺利一些。
茅洲河也仅仅是珠三角水治理的缩影。广东同样面临着与泛珠三角的兄弟省份合作治理污染的难题。因为本质上目前整个中国,都面临着水危机。
2007年8月9日,在西江干流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交界河段的梧州市,珠江流域第一块省界缓冲区碑举行了简短的揭幕仪式。以此碑为界,向上游4公里和向下游12公里的西江河段,被划为“桂粤缓冲区”,在缓冲区内,不允许发展任何有可能污染水源的工业。
据悉,目前,广东省环保局也正牵头与珠江上游省份联手编制珠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广东真正开始迈入跨省区合作。而在跨省合作的同时,珠三角各个城市内部河流的污染治理、城市界河的水污染处理,依然是条暂时还难看到尽头的曲折之路。
分水和治水同时进行
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如何实施将对其他流域起到示范作用
正因为面临污染和用水紧张的两大难题,广东省开始在一边治水污染的同时,也一边开始着手对水源利用实施有计划用水。这对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量激增的城市,采取分水策略,限制其过度用水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分水从东江开始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东江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为3534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6.6亿立方米,是河源、惠州、东莞以及深圳和广州东部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承担着向香港供水的重要任务,总供水人口3000余万人。
一份让全国瞩目的《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去年底开始浮出水面,不久将开始实施。分水方案中考虑东江流域最大可能的供水能力,锁定年最大取水量为106.64亿立方米。李粤安曾解释称,锁定年最大取水量为106.64亿立方米,正好占整个东江水资源的33%,取水量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可能就危及到水源生态。
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沿线各市区从东江取水一年只有40亿方,而到了2005年统计发现取水量达到了89.5亿方,而且农业用水占有量已经从当年的70%下降到了40%,表明东江水资源开发已处于承载能力警戒范围,需要尽快实施用水总量控制。
陈晓宏,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主要参与者。他透露说,这个方案从酝酿到最后公布,历时1年半左右,随后还有一个执行计划出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个方案。据悉,这次分配水源也引起了国家水利部的关注,并将其视为就如何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共处的一个案例来研究。
不过,对于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不少专家表达不同看法。有专家打比方说,比如方案中确定某城市一年只能从东江取水5亿方,但在实际的操作上,该城市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自己一年取水额度超过5亿方。对此陈晓宏表示认同,他表示方案出台,政府随后还有一个执行计划要出台,就是尽量规避这样的问题。
东江流域水量分配实施如何,将直接对广东省的其他江河水量分配起到示范和影响作用。陈晓宏表示,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后,广东还将着手编制韩江、西江、北江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全省四大江河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计划于2010年前全部完成。
尽管珠三角通过对水量使用的计划分配,希望以此达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但其所作出努力,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水污染之间,重建脆弱平衡的努力到底能维持多久?尽管广东对水资源综合利用总投资预计1090.82亿元,但一些专家依然对广东的未来表示担忧。
何强说,只要GDP崇拜的思维依然还在,依然将会陷入到先发展后治理的怪圈中。
何强的担忧,几乎和陈晓宏有着惊人的一致。两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到底整个珠三角的承载能力有多大?广东是不是就一定要追求每年近10%的GDP增长速度?
产业转移的新命题
新的使命:淘汰水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以减轻城市压力
“水的问题,说到底最终就只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广东的承载力到底有多大?”陈晓宏说,目前的广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或许是解决难题最根本有效的办法。他分析说,由于目前几大缺水城市,都是经济规模总量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把那些水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掉,如此通过产业的调整带动人员结构的调整,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也是减轻这些经济规模相对大的那些城市的承载量,才能给那些城市的承载力减压。
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目前已经成为了广东省上下的共识。无论是主动调整和转移或者是被动接受,其实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的序幕早已经拉开,并于去年自关注“深企外迁”现象而成为全国的焦点。广东省也先后出台《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分区控制的概念,明确规定不允许电镀、制革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较大的重污染行业在珠三角某些城市发展,深圳、东莞等市的产业专业和调整的步伐,在整个珠三角就显得更为壮观。
对于以减轻水危机为目的而进行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也有环保人士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珠三角各城市的主政者并不是为了想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骨子里依然是GDP至上的思维观念,产业结构的转移也是为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更强大的经济实体和企业进驻让路,最终目的和结果依然是经济规模发展更庞大。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不少城市的主政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企业的总部依然留在原地,而把工厂往内地迁,并以政府出面去协调建立了“产业转移园”。而那些被迫或者引导外迁的企业,很多都是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能选择的,自然是转移到经济次发达的珠江上游,甚至是饮用水源的上游地区后重新开张,一些次发达地区也顺势搞起了“产业转移园”。
这样的产业转移也是何强最为担心的。因为如果那些相对落后的地方引进过多类似的企业,水资源遭遇到的就不仅仅是下游的污染,而是整个水源上游甚至源头都遭遇污染,这样对下游那些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也一样不是什么好消息。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过。2006年3月,由于强降雨把囤积在流经清远市区大燕河内的大量工业污染物冲入北江,导致北江出现20公里长的污染带,这严重影响到了下游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正是由于伴随着企业内迁,这种污染往上游走的苗头其实已经出现,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种趋势隐藏的危险,2007年广东环保部门提出当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就是要“防止珠三角污染产业快速向山区转移”。
“既然珠三角下游那些经济规模大的城市要发展经济,现在有企业到上游那些欠发达地方发展,按照现在GDP为上的思维来说,你也没有理由让他们守了水源却还要守穷不接受污染企业来发展,按道理他们也要追求经济规模越大越好。当地的主政者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有这么多的产业转移园,并吸引转移来的企业。”何强说,整个广东省应该有一盘棋的战略思维,而不仅仅是唯GDP至上。
在和记者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何强一度陷入了自言自语中。他说自己最近睡觉前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尽管那问题和他的工作毫不沾边甚至是他多虑了。
他说,广东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经济学来指导发展好,如果以纯经济学角度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广东当然要求经济规模越大越好,但光一个水突显的难题就已经证明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是以生态经济学角度来看,就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来发展经济,实际上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思维来发展经济,在广东已经是很难做到。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得把政治经济学搬出来作指导,因为整个广东或许要有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才能解决目前治水的难题和困境。
对于以减轻水危机为目的而进行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也有环保人士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珠三角各城市的主政者并不是为了想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骨子里依然是GDP至上的思维观念,产业结构的转移也是为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更强大的经济实体和企业进驻让路,最终目的和结果依然是经济规模发展更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