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南海总体水质均为良好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因为我国开始实施“禁塑令”注定变得不一样。
“2007年,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昨日,国家环保部在公布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时指出,我国的污染防治正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
环保部指出,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表现为: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
对于2007年环境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环保部用“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作了概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说,近两年来,我国的环保部门除了关注环境污染治理之外,还对一些江河湖海实施休养生息,与此同时,还借助几次大型的“环评风暴”,推动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环保部昨日发布的公告也阐释了与王玉庆相近的观点。公告指出:2007年,我国环保部门不仅提出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给予水环境人文关怀,而且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发布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取缔关闭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依法严厉打击了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严密防控和妥善处理水污染事件,保证了群众饮水安全。
10家企业上市因环保而“搁浅”
对于环保部近两年来所频频刮起的“环评风暴”,社会各界普遍对之赞誉有加。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因之“赔了夫人又折兵”。
据称,由于环保部门不断收紧企业上市环保核查流程,仅在2007年,国内就有1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因环保问题而“搁浅”,涉及融资总额84亿元。此外,全国有总投资额近1.5万亿的377个工程项目因涉高耗能、高排放被否或暂缓审批。
环保部指出,这是环保部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价格、贸易等多种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结果。公告显示,2007年,环保部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此外,还对全国9000多个新开工项目开展了环保专项清理检查,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1194个项目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环保部污染控制司的一位官员昨日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这既是政策发力的结果,也是全国广大企业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结果。只要每一个企业都提高环保意识,切实履行相关法规,那么,因环保政策而“搁浅”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少。
环境污染治理需长期“在路上”
“我国2007年的环保进程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未来的环保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李伟看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保护将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因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做好长期“在路上”的准备。
事实上,国家环保部在其昨日发布的公告中也坦陈:2007年,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其中,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表现为: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污染形势方面。根据公告,2007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为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布的资料显示,目前,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相比之下,松花江已是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则为重度污染。此外,在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而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均为良。
“在经济飞速发展了20多年的情况下,广东周边的南海、以及贯穿广东的珠江能够继续保持良好水质,这是难能可贵的。”著名环保人士、北京2008年奥运会环境顾问廖小义女士在受访时进而评点,“广东应该继续努力,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让那里的天更蓝、让那里的水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