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内连续两年出现供水负增长
深圳市从观念、机制、法制、管理、技术等方面入手采取六项举措厉行节水成效显著特区内连续两年出现供水负增长核心提示明天,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暨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深圳召开。这是一次切实推进广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会议。选择在深圳召开,既是对深圳节水工作及取得成绩的肯定,更是让我们借此机会向参会的省内其他兄弟城市学习、借鉴。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深圳市从观念、机制、法制、管理、技术等方面入手,采取六项措施,全方位挖掘节水潜力,压缩用水空间, 2005年和2006年,全市供水增幅由过去的10%以上大幅回落至3-5%,特区内更是连续两年出现供水负增长,万元GDP耗水量也连续两年大幅下降,每年增加节水规模1亿立方米以上,万元GDP耗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深圳市节水措施可资各地借鉴,请水利厅重视推广深圳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经验和做法。”“省领导对我市节水工作的充分肯定是鼓励和鞭策,正因为如此,我市的节水工作要做得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日前,省、市领导对深圳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出如此评价和要求。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不堪重负已成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破除水资源、水环境难以为继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束缚,2005年,我市颁布实施了《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节水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05、2006及2007年上半年以来,我市供水增幅由10%以上大幅回落至 3-5%,特区内更是连续两年出现供水负增长,万元GDP耗水量也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分别为8%和11.53%,每年增加节水规模1亿立方米以上。 2006年深圳市万元GDP耗水量29.8立方米(含农业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19.3立方米,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城市饮用水源七成以上来自境外的深圳,在提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水支撑保障体系同时,是如何积极创建节水型社会的?
深圳的做法是:宣传、立法并重,经济、行政并举,技术、产业齐推。
两大水“瓶颈”亟须节水“不论是从水资源先天不足造成的后天用水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带来的水环境不堪重负看,还是从科学发展来看,面临这两大发展瓶颈的深圳都必须在全社会厉行节约用水,倡导节水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市水务局局长蒋尊玉称,长期以来,水的问题一直是市长揪心、市民关心的大问题,因此,创建节水型社会既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倡导的发展理念,更是水务部门积极推进的一项主要工作。
在水环境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持续高速发展,深圳快速的城市建设化进程以及急剧增长的人口,都导致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饮用水源安全受到威胁,深圳、西丽、铁岗、石岩等主要水源水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河流水质受到污染,深圳河、布吉河等流经城区的河段发黑发臭,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跨市河流达不到省里规定的交接断面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相应功能区海水水质标准,西部海域(珠江口)海水污染严重,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
在水资源保障方面,深圳虽然地处南海之滨,但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虽说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837毫米,但蓄滞洪能力差,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即使按照2006年的800万人口来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203立方米/年,仅为全国的1/8。同时,深圳饮用水源75%以上靠境外引入,缺水一度成为深圳的心腹大患,尤其是从2002年~2004年我市连续干旱少雨,水源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今年以来,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少2成多,而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12月到明年2月降雨将更比常年同期偏少2-4成,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事实上,虽然目前有东深供水和东江水源工程两条“生命线”保证了我市基本的供水需求,但一则供水网络工程总体能力仍需提高,一则考虑到东江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会加剧对东江取水的需求,因此,我市在全力“开源”——抓紧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加强“节流”——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在全社会厉行节约用水,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和社会,这样,既减少有限的水资源的消耗,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使全市用水量增速放缓,降低万元GDP的耗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耗水量,同时又能相应地减少污水、废水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处理方面的投入,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六措施力促全市供水增幅大幅回落“水务部门多年来的调查表明,深圳市生产、生活用水仍有潜力可挖,节水仍大有文章可做。”蒋尊玉称,“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我们进行了积极实践,从市民的节水观念培养、完善水价格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制定节水法规、运用行政手段、推广节水新技术等方面入手,多方面要水,取得了初步成效。”强化缺水意识,向观念要水。
大力宣传深圳缺水,呼吁市民珍惜水、爱护水,使市民树立了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源可耻的观念。近几年连续干旱,水务部门一方面千方百计找水,一方面多头并进加强节水宣传:一是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深圳的缺水形势,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群众对节水工作的认识;二是广泛发动市民参与到节水当中来,通过评选节水家庭、节水小区、节水学校、节水企业、节水征文等,从群众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强化节水的意识;三是加强学校节水宣传,把节水宣传教育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内容,从娃娃开始就培养其节水好习惯;四是调动公众参与力度,组织市民走访深圳取水的东江和百多公里长的引水工程,让大家饮水思源,亲身感受到深圳之水来之不易,触动其内心,转而做到自觉节约用水。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市民对节水的认知率已由2004年的35%提高到75%。
完善水价格体系,向机制要水。
“实践证明,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是促进节约用水的有效经济手段。”市节水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外资料显示:水价涨10%,可节水5%。为此,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我市启动调整水价方案,用水实行“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使节约用水工作与广大市民、企业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目前,我市自来水综合价格为2.24元/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9元/立方米,工业用水2.25元/立方米,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用水为2.95元/立方米,特种用水(指外轮、洗车、营业性歌舞厅、桑拿等)为7.5元/立方米。2005年,我市大幅度调整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的综合单价由0.58元提高到 1.05元,为推动排水产业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居民用水实行超定额加价收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加价收费,有力促进了全市节水。
调整产业结构,向产业要水。
“由于水资源短缺,优化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我市的一个基本思路。”这位负责人称,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我市从五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了节水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率先开展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建设,对耗水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的印染、皮革、电镀等企业实行关闭,大力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企业,使我市工业万元用水量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略低于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积极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对直接取用水库水的项目要求必须开展水资源论证,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地区,严禁开采地下水,对确需开采地下水的项目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三是推广海水和再生水利用,对有条件的企业要求使用海水冷却,据统计,2006年我市海水利用量达7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电力行业的工业循环冷却水;日处理规模5000立方米的盐田海水淡化工程已申报立项;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产业,在总结中银花园住宅小区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推广,今年还将在有条件的社区继续推广4~6宗再生水利用工程;四是加大雨水利用力度,今年将完成市民中心及周边地区雨水利用工程规划、在侨香村经济实用房建设雨水、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小区;五是努力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实现污水资源化,通过大力截污治污、正本清源,2006年我市特区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 77.9%,日处理规模35万吨的罗芳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工程年内将动工建设,拟将污水深度处理后作为市政和城市杂用水。制定节水法律规划,靠法制节水。
为加强节水工作,我市先后制定了有关规划,制订并逐步完善城市供水、节水、地下水资源管理法规:编制了《深圳市节约用水2010年规划》(1998 年);制定了《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2005年)、《深圳市计划用水办法》、《深圳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相配套的法规和管理办法,目前,《深圳市计划用水办法》、《深圳市水量平衡测试实施办法》、《深圳市节水设备、工艺技术、器具名录》已经发布实施,《深圳市行业用水定额》也将于近期出台;制定了《深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了各单位职责、任务及分工,力争到201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
运用节水行政手段,向管理要水。
“经济、法规制度之外,加强对节水的行政监管也可大为促进节水工作开展。”这位负责人称,目前,我市从三方面加强节水行政管理并有诸多创新:计划用水管理,水量平衡测试,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在计划用水管理方面,我市计划用水不仅包括单位用户,也包括居民用户。对单位用户下达的年度计划用水总量是根据水量平衡测试确定的合理用水水平系数、用水平均增长率以及最近三年年度实际用水总量的平均值来确定的,客观、公正,保证了对计划用水的科学管理;在水量平衡测试方面,我市的水量平衡测试将覆盖所有单位用户,经水量平衡测试得出的用水数据将作为确定单位用户计划用水量的依据之一,为我市的计划用水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确保了我市计划用水管理的正常进行;在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上实施“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须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贯穿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使用的全过程,全面加强了用水节水设施的建设管理,为用户使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了保障。
推广节水新技术,向科技要水。
一是充分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项目“中国城市供水水质督察体系”试点城市之契机,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指导节水;二是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力度,逐步建成供水、排水、再生水管网相匹配的城市供排水管网体系,保障供水压力和供水质量,减少“跑、冒、滴、漏”;三是开展清理整顿洗车场浪费用水专项行动,并积极推广节水洗车新技术,目前,全市95%以上洗车场已安装循环洗车设施;四是推广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新技术,在深圳市外引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污水资源、海水资源利用工作。